五首狂傲古诗词,天高海阔,壮志豪情

  • 100人浏览   2024-11-14 08:56:59

-1-

《漫感》

清·龚自珍

绝域从军计惘然,

东南幽恨满词笺。

一箫一剑平生意,

负尽狂名十五年。

这首诗作于1823年,龚自珍32岁时。当时,西北边疆叛乱虽暂平息,但在外国势力支持下酝酿更大规模叛乱。东南沿海,英国大量走私鸦片,进行经济侵略。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国势,诗人忧心如焚。

诗篇充满爱国激情,抒发了对国事的忧虑,特别是东南沿海遭遇列强侵凌的深重忧患。同时表达了不畏宵小嘲笑,愿以文才武略报效国家的情怀。

首联感慨立功边塞之志难以实现,只能借诗抒发满腔幽恨。颔联直抒胸臆,表达诗人想以"剑"与"箫"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。然而,徒具狂名十五年,却无助于补偏救弊。

全诗意境雄浑,感情奔放,展现了诗人关注国事、立志革新的爱国情怀。诗中"一箫一剑"的意象生动体现了诗人文武兼备的理想,也凸显了其经世济民的抱负。


-2-

《鹧鸪天·西都作》

宋·朱敦儒

我是清都山水郎,天教分付与疏狂。曾批给雨支风券,累上留云借月章。

诗万首,酒千觞。几曾着眼看侯王?玉楼金阙慵归去,且插梅花醉洛阳。

据《宋史·文苑传》记载,朱敦儒"志行高洁,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"。靖康年间,钦宗欲授以学官,朱敦儒固辞,称"麋鹿之性,自乐闲旷,爵禄非所愿也",终拂衣还山。此词为朱敦儒从京师返回洛阳途中所作,题为"西都作"。

词中,作者以"山水郎"自居,展现对山水的热爱。"天教分付与疏狂"表明其狂放性格。上片充满浪漫幻想,透露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鄙弃。

下片描绘作者赛神仙的淡泊胸怀。"诗万首,酒千觞"展现其隐逸生活。"几曾著眼看侯王"凸显对功名富贵的鄙夷。末句"且插梅花醉洛阳"表现高洁品性和对隐逸生活的留恋。

全词清隽婉丽,自然流畅,前后呼应,充分体现了作者蔑视权贵、傲视王侯、潇洒狂放的性格特征,是朱敦儒前期词的代表作。

-3-

《题菊花》

唐·黄巢

飒飒西风满院栽,

蕊寒香冷蝶难来。

他年我若为青帝,

报与桃花一处开。

此诗应作于黄巢年轻时,发动起义之前,而非张端义所记的五岁时。

诗歌开篇描绘秋风中满院菊花的景象,"满园栽"突破了文人咏菊常用的"孤"字意象,暗喻劳苦大众。"蕊寒香冷蝶难来"表达了作者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。

后两句"他年我若为青帝,报与桃花一处开"充满浪漫主义激情,展现了作者的宏伟抱负。菊花象征底层劳动人民,作者赞赏其生命力,同时对其命运不平,立志改变现状。"为青帝"暗示建立农民政权的愿望,体现了朴素的平等观念。

诗中"我为青帝"的豪迈语言,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推翻旧政权的意志和信心。全诗运用比兴手法,融合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,既豪壮又含蕴,展现了胸怀大志者的本色。

-4-

《贺新郎·甚矣吾衰矣》

宋·辛弃疾

甚矣吾衰矣。怅平生、交游零落,只今余几!白发空垂三千丈,一笑人间万事。问何物、能令公喜?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。情与貌,略相似。

一尊搔首东窗里。想渊明、停云诗就,此时风味。江左沉酣求名者,岂识浊醪妙理。回首叫、云飞风起。不恨古人吾不见,恨古人不见吾狂耳。知我者,二三子。

此词作于宋宁宗嘉泰元年(1201)春,距辛弃疾从福建安抚使任上罢职已七年。他在信州铅山(今江西)筑新居,建"停云堂",取陶渊明《停云》诗意。词作为在停云堂上观风物、思故旧有感而作。

词中多用典故,开头引《论语》慨叹政治理想难以实现。上片描绘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,找不到知己。"我见青山多妩媚"句警策有力,将感情寄托于自然,表达高洁之志。

下片再用陶渊明典故,以陶自况。讽刺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,无陶式高士。"不恨古人吾不见"句展现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。结句"知我者,二三子"暗指志同道合者稀少,体现为国忧虑的情怀。

全词借景抒情,既表达闲居寂寞之苦,又展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,充分体现了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文学才华。

-5-

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

毛泽东

天高云淡,望断南飞雁。不到长城非好汉,屈指行程二万。

六盘山上高峰,红旗漫卷西风。今日长缨在手,何时缚住苍龙?

1935年10月7日,红军翻越宁夏六盘山。毛泽东主席作此词抒怀,最早发表于1957年《诗刊》1月号。

词作回顾长征历程,展现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和必胜信念。上阕起笔境界辽阔,"望断南飞雁"寄托对南方根据地的思念。"不到长城非好汉"表达北上抗日的决心,"二万"里行程彰显自豪。

下阕首句描绘六盘山高峰上红旗飘扬,象征革命力量依旧强健。"漫卷西风"展现革命希望之火熊熊燃烧。末句"今日长缨在手,何时缚住苍龙"表现具体战斗冲动,体现诗人内心的战斗渴望。

全词景象开阔,意蕴丰富,结构严谨。它在陕甘宁边区广为流传,解放战争时期常被广播电台朗诵播放。今日读来,仍能体会当年艰辛岁月和领袖人物的宏大气概。

相关推荐